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
注册 登录 联系Buli
智悲德育 >> 这几天别惹家长、老师们,因为...... 返回

这几天别惹家长、老师们,因为......

今天是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,刚巧又到了孩子们的期末考了。此时此刻,作为家长的橘子妈妈能深深体会到爸妈们不易,老师们更不易。毕竟,爸妈们面对的只是一两个孩子,而老师要面对的则是四十多个性格各异的孩子。


昨晚,橘子妈妈就为了一丁点芝麻绿豆小事,差点冲小橘子大发雷霆。


眼看就要期末了,虽说橘子妈妈不大在意分数,可是,可是……分数毕竟是检验孩子整学期学习效果的标准,也是检验家长和老师整学期工作成果的标准。


几次模考下来,拿到小橘子的考试卷,看分数还可以忍住,再看扣分原因,橘子妈妈瞬间就觉得热血直冲脑门……


默默地在心中数着:1、2、3、4、5……长长的呼了一口气,换成了缓和的语气后,问小橘子:“%¥#2&……”几个回合下来,橘子妈妈总算舒了口气,放下小橘子的卷子去厨房忙活了。


过了半个小时回来,一看小橘子根本没有按照讲过的去做。那个火啊,还是忍不住冲出了口。

后来……橘子妈妈冷静下来跟孩子道了歉:“宝贝对不起。妈妈不该发脾气。”小橘子听后,转眼就已经开心的不得了,说道:“妈妈你知道吗?老师今天批卷子的时候都气哭了,发了老大的脾气,比您刚才还要凶好几倍呢!”橘子妈妈:“嗯(én)?怎么回事?”


听了小橘子的描述,橘子妈妈终于知道了,原来他们也像网上传说的孩子一样:



讲过100遍的题,强调过101遍的知识点,还是会错第102次。

老师们本以为复习是查漏补缺,复习了才知道需要女娲补天,补着补着才发现还是得请精卫来填海,最后才发现,其实最好是请盘古来开个天地。

眼看就要期末考了,女娲补天、精卫填海已经来不及了,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好好复习呢?


橘子妈妈从一位优秀教师那里偷学了一点必杀技,不知道临阵磨枪是不是会管用,先拿出来与大家分享。



家长和老师们应想法设法调动孩子复习的积极性,做到以下六点让复习达到良好的效果。

01

保持良好心态

已经没有几天的时间了,家长难免有些心浮气躁,但必须控制情绪,调整自己的心态。


家长心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,开朗自信的家长能使孩子积极、主动、乐观地投入到学习中去。


如果家长易怒易火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会让孩子感到害怕,从而对你,对学习敬而远之,甚至害怕学习,有问题不敢问、有想法不敢说。因此,家长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很重要。

02

注意调整好孩子的考试态度

以正确的态度认真对待复习和考试,复习和考试时的“满不在乎”与“过分紧张焦虑”都是不好的。“有一定的紧张度而又不过分的紧张”才是最佳状态。

03

帮助分析试卷,找到出错真正原因

有不少家长以为错题是因为粗心,其实不然。


在错题的背后隐藏着孩子此项基础知识的模糊和不明白,这个时候,就应该回过头帮助孩子弄懂基础知识点,做到举一反三。比如语文,在阅读回答问题方面失分比较多的孩子,就要告诉他(她),一般阅读题答案都会在阅读的文章中,答案到文中去找,错的几率会大大降低。

04

帮助孩子“提纲挈领”地过一遍总知识

这能让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知。这里,橘子妈妈个人觉得帮助孩子画思维导图,可能效果更直观。(仅供参考)

05

帮助孩子总结和深化一下过去的错题

这样做对所有科目都适合。有时间的话,可以把错的题再拿出来重新过一遍。


复习时,要把孩子常犯的错误作为纠正重点。因为孩子错误的地方就是没有掌握好的地方,是进一步学习途中的定时炸弹。

06

和老师做好沟通

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条,这样家校联系,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
在复习期间,如果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,孩子的进步会更快。所以,这段时间的家校沟通很重要。我们应该和老师一起想办法,怎样帮助、鼓励孩子,用顽强的毅力度过这一困难时期。



预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身心健康愉悦,学习进步,与老师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。

文字:橘子妈妈

采编:淑淑  

制作:佳佳

编辑:圆辉

审校:审核小组/济晟/云曦月

来源:德育行微信公众号


推荐阅读

情之谢

莹莹的梦

井然有序的世界

你要永远感谢给你逆境的人



征     稿


我们专注于儿童德育教育、分享德育育儿经验,以德育的方式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。无论您是否是专业人士,只要您喜欢孩子,愿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添砖加瓦,期待您的来稿。


1.征集孩子所画、所写的作品,要求内容原创。


2.征集儿童德育教育、德育育儿、德育故事方面的文章,要求内容原创,语言通顺易懂,主旨明确,德育故事需适合孩子阅读。


收稿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

温馨提示:接收的稿件,默认智悲德育拥有使用权,修改权(修改标题、个别文字以及配有声、插画翻译成其他语言等),包括但不限于智悲德育相关联平台的使用,修改。征稿最终解释权归智悲德育网所有。


扫码关注我们
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。

本文文字已获授权,版权由原作者享有,

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